牛磺酸能量饮料代加工:如何拿下外卖群体?
如果说饮料行业里有什么赛道是真正拼到“见血封喉”的,那大概就是能量饮料了。各个品牌已经打了好多年,战火从一二线城市烧到县城和乡镇。但现在,还有一个群体正在被越来越多品牌盯上——外卖小哥。
他们骑着电动车穿梭在大街小巷,每天几十单上百单,烈日暴雨都在路上,是真正对能量饮料需求直接的一群人。今天我们就聊聊,如果要做一款 专门针对外卖群体的牛磺酸能量饮料,代加工该怎么规划?
一、为什么是外卖群体?
很多人觉得能量饮料的主力军是司机、工人,其实外卖群体才是这几年消费增长快的用户。几个理由很简单:
工作强度高:送餐高峰时间一旦来临,他们基本停不下来。
消费场景集中:几乎每条街都能见到外卖员,他们在便利店、小卖铺的消费频次非常高。
价格敏感:花钱比较谨慎,更容易被价格友好的新品打动。
所以,如果要在能量饮料市场找到一个切入口,外卖员可能是性价比高的群体。
二、渠道是第一战场
下沉低线市场,县城、乡镇、小卖部、夫妻店,才是真正能打的地方。
饮料行业有句话:谁掌握了冰柜,谁就赢了一半。能量饮料更是如此。
产品再好,如果没渠道支撑,消费者根本看不到
针对外卖群体,其实渠道选择更有针对性:
便利店:他们送餐路上常去的补给点。
夫妻杂货店:社区配送点附近的小店,是小哥们信赖的购买渠道。
外卖员驿站:很多平台在一线城市设有休息站,能量饮料完全可以和平台合作进驻。
三、包装和口味的年轻化
别以为外卖群体只看价格,他们也是年轻人,也追求一点“酷”。
黑色原味罐,酷感十足;
粉色百香果、绿色奇异果、橙色柑橘味……包装高饱和,视觉冲击力强。
很多95后、00后外卖员,完全可能因为包装和口感买单。
所以,给外卖群体做饮料,不能只想着“便宜量大”,还要在包装上做出差异化:
外观年轻潮流,能一眼就看出和传统能量饮料的不同。
口味可以多样化,不一定全是甜到齁,可以有轻微气泡、果味。
四、营销别走弯路,直奔圈子
能量饮料的营销,大部分品牌都在烧钱:赞助赛事、搞明星代言、办电竞比赛。对外卖群体来说,这些其实没那么重要。
他们更在意的是:
买得到、价格合理。
喝过之后觉得划算,下次还愿意买。
还能顺手薅个羊毛,比如扫码再来一瓶,抽个小红包。
所以,这个群体的营销重点应该是:
送餐平台合作:在饿了么、美团骑手端做积分兑换活动,让小哥们能直接用奖励换饮料。
驿站补给:在外卖员休息点摆放冰柜,免费试饮或者低价秒杀。
朋友圈传播:骑手们习惯在群里分享优惠活动,一旦有好价,很容易快速扩散。
五、产品策略:堆料 + 平价
回到产品本身,这几年能量饮料的创新方向其实没那么多。果味、气泡、混合包装都试过,大部分还是走到一个字:堆料。
牛磺酸必须足量,这已经是行业共识。
人参、玛咖粉之类的成分,也常常被拿来撑场面。
量大便宜的定价策略,对于外卖群体特别有吸引力。毕竟他们喝得频繁,不可能天天买十几块一瓶的饮料。
六、牛磺酸饮品代加工
定制化包装:根据外卖群体的消费习惯,推出便携式罐装。
灵活产线:既能做大容量的“便宜大碗”,也能做小容量的“试饮装”,方便品牌方快速测试市场。
差异化口味:除了传统风味,可以开发果味型能量饮料。
堆料配方:保证牛磺酸含量的同时,通过大规模生产和渠道整合,把价格压下来。
能量饮料市场看似热闹,但真正的机会往往藏在细分人群里。外卖群体就是一个典型的被忽视的蓝海市场。
他们的需求非常直接:便宜、好买、口感不错、随手就能拿到。相比之下,复杂的明星代言、赛事赞助,其实没那么有必要。
对品牌来说:
在渠道上紧贴便利店和小卖铺;
在包装上年轻化、便携化;
在价格上做到“性价比”;
在营销上直接打进外卖群体的日常场景。
这样一来,一款专为外卖群体设计的牛磺酸能量饮料,就有可能在饮品代加工的加持下,快速打开市场,真正跑通一条属于自己的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