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糖甜味剂:产业逻辑面临巨变,或成市场变数?
世界卫生组织(WHO)近日发布的最新指南显示,该机构不建议使用非糖甜味剂来控制体重或降低非传染性疾病风险,这一举措或将重塑200亿元无糖饮料市场及相关上游行业的发展逻辑。
WHO在指南中表示,没有证据表明使用非糖甜味剂可以给成人或儿童带来长期的体脂减少益处。相反,长期使用非糖甜味剂可能增加患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死亡风险的潜在不良影响。
目前,非糖甜味剂主要包括安赛蜜、阿斯巴甜、纽甜、糖精、三氯蔗糖、甜菊糖及其衍生物等,主要应用于无糖饮料及功能食品中,替代蔗糖提高产品口味。
近年来,随着社会控糖意识不断加强,无糖饮料迎来高速增长。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5-2022年中国无糖饮料市场规模将从22.6亿元增至199.6亿元,2023-2027年有望达748.9亿元。快速扩张的无糖饮料市场,也推动相关上游非糖甜味剂企业业绩持续递增。
但WHO指南一经发布,无糖饮料及非糖甜味剂企业面临巨大不确定性,其主打的“健康”概念或面临动摇,市场需求或出现变化。实际上,学界对非糖甜味剂潜在负面影响的担忧并非新生,但一直未对产业构成重大威胁。
不过,WHO此次指南被评估为“有条件的”。WHO表示,研究参与者特征差异及非糖甜味剂使用模式复杂,可能影响研究结论,混淆非糖甜味剂与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这表明,根据该建议制定政策时,可能需要结合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展开深入讨论,例如针对不同年龄段消费程度进行研究。
营养健康专家也持较为审慎态度。专家指出,非糖甜味剂作为新兴产品,缺乏长期大样本人群研究,安全性还待商榷。目前研究结论不一,难以定论。纯天然来源的甜味剂如罗汉果糖、甜菊糖安全性较高,但单一口味,需与其他甜味剂复配。研究也指出某些糖醇类甜味剂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总体来看,WHO指南发布短期内可能会影响无糖饮料及相关上游产业市场表现,产业发展进入不确定状态,政策环境成为市场变数。但考虑到研究存在不确定性,加之不同国家政策环境差异,指南影响度还待观察。无糖饮料及非糖甜味剂企业宜密切关注政策动向,做好应对准备,同时加大产品创新与安全研究投入。
产业发展面临调整期,企业唯有不断研发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与差异化程度,才有望在市场变化中抢占先机。无糖饮料企业除了产品口味创新外,还可通过natural、organic等产品定位更符合消费者健康与天然概念;非糖甜味剂企业则应加速新产品研发,开发更加安全和高附加值的产品。
与此同时,无糖饮料及非糖甜味剂企业应加大安全性研究投入,积极配合政府和学界开展长期人群追踪研究,厘清各类甜味剂与疾病相关性,消除消费者疑虑。研究有助于指导企业产品研发方向,选择更安全的原料和更科学的配方,这也是企业应对监管部门可能采取的更严格措施,确保产品安全的关键。
政策层面,相关部门制定无糖饮料行业政策时,也应考虑研究结论的不确定性,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差异,避免“一刀切”。对无糖饮料行业采取过于严苛的限制政策,可能会扼杀其发展潜力,损害相关产业发展。政策应该鼓励行业创新,引导其研发更加天然、安全的产品,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同时确保公众健康。
总的来说,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南虽暴露出无糖饮料及非糖甜味剂产业潜在的发展变数,但产业前景并不完全悲观。在政策引导下,企业加大创新力度,加强产品安全研究,消费者健康理念逐渐转变,无糖饮料有望发展为更加天然与高附加值的产业。但行业发展面临调整,并存在一定不确定性,企业应密切关注环境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同时,政府部门也应考虑研究局限性,根据国情制定适当、澄清的政策,为行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